联系信息/contact us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在第十七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之际,特邀学会理事长、学会主办及知名科技期刊主编、期刊出版界代表、期刊评价体系专家等立足“新阶段 新格局 新使命”,分享一流期刊建设经验、寄语期刊未来发展。本期是“科技期刊大咖谈”系列第2期。 《地理学报》于1934年创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地学期刊之一,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八十多年来,《地理学报》从始至终坚持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地理科学水平”的办刊宗旨,发表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以及“自然区划”“农业区划”“主体生态功能区划”等研究论文,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为我国地理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多年来,《地理学报》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均位居我国地理学科榜首,2019年以来连续4年期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科技期刊第一;《地理学报》连续20多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连续10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成为中国地学领域领军性学术期刊和地理资源期刊集群的龙头老大。 未来,《地理学报》将继续秉承办刊宗旨,聚焦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策略目标、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引领促进地理学科发展。将推动实现地理学四大转型发展:① 研究视角的转变:迈向综合、交叉和融合的地理学研究;② 研究内容的转变: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到人地综合系统耦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③ 研究范式的转变:迈向理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④ 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转变:从田野观测和数字模拟到多源时空监测和模拟。 学术期刊是国家在新时代争夺科学技术创新成就话语权的关键,期刊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科技强国的历史责任,就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在提倡“开放科学”的当下,中国科技期刊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认为,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就是要“以内容为王”,就是要发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探索和解决本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的研究论文;期刊主编和编辑队伍要慧眼识英雄,要能够判断其是否为“世界一流”的论文。同时,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期刊的历史沉淀、学术品牌和其在学术圈认可口碑以及期刊的优质服务、可观的发文量都是不可或缺的。 南志标:中国工程院院士、草业科学专家、《草地研究》(Grassland Research)主编 《草地研究》(Grassland Research)是我国草业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创办期刊之初,我们详细分析了国际学术界相关期刊现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直接刊登草业领域内容的期刊有七种,但普遍关注的是草业领域的某一细分方向,缺少覆盖草业全领域的期刊;其次我们注意到,全球学者对草原和牧草研究的关注度持续增高,中国草业产业及科技力量也在逐渐壮大。此外,我们分析了国际发文量,在现有七种期刊上刊登的草业领域论文数量不到每年发发文总量的20%,另有80%的论文刊发在了其他领域的期刊上。这预示着本刊办成后,将有充足的稿源,甚至有可能吸引更多学者提供优质论文。于是《草地研究》(Grassland Research)在今年办刊,目前文章已被下载5000余次。 随着信息化发展进程,开放科学、开放获取期刊更方便快捷,全球期刊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期刊办出自己的特色,先站稳脚跟,再逐步发展。希望我们的期刊能成为培养青年科学家的摇篮和阵地。 我们希望,《草地研究》(Grassland Research)未来能够走向世界,成为一本国际化科技期刊。实现这一目标,一是需要高质量的稿源,这是期刊生存的门槛,要有国际顶尖专家学者来支撑构建国际化作者群;二是需要期刊制作团队国际化,编辑、编委国际化,动员全世界学者参与期刊建设;三是需要加大期刊国际话语权,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草业学科体系变成全球该领域的主体。 《草地学报》创办于1979年,是中国草学会会刊,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草原研究最前沿的领域和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草地学报》吸纳的稿件范围由理论文章扩大至生产实践文章,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草业领域的顶级期刊。 科技期刊是学界的窗口,反映的是某一学科/行业的动态发展和最前沿的研究动向,目的是能够让大家进行学术交流。几年前,科技期刊办刊很难,好文章投向外刊,国内学者的文章都写成英文,这对中文期刊是不小的挑战。近几年我们的祖国对中文期刊的关注提升,对中文期刊逐渐重视,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保障。下一步就要提高我们的科技期刊质量。 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阶段,我国农业、草业均进入新时期,在新时期中,草业如何发挥担当是一个新的命题。在新阶段新格局的背景下,国内期刊需要有新的使命和担当,正如在科技上中国有了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中国的科技期刊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 我认为,世界一流期刊的标准代表的是世界水平,要能获得国内外的共同认可。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首先要扩大稿源,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投稿;第二需要具备国际视野,捕捉国际科技期刊发展动态。希望中国科技期刊未来能够引领国家发展、引领科技发展。 科技期刊是体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目前,我们国家科技期刊从总体数量上看相对较多,已变成全球科技期刊大国,但从国际影响力上看,高水平期刊数量不多,与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相比还存在比较大差距,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优秀办刊人才缺乏和主办单位对编辑人员的重视不够。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力量,期刊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竞争,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办刊人才队伍。但主办单位对编辑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编辑的地位被边缘化,导致编辑职业的认同感不强、满意度不高。 第二,高水平学术期刊网络服务平台缺乏,不能够满足世界一期刊建设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出版业正逐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而且呈现加速转变态势。但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来看,与国际出版商的数字出版平台相比差距较大,极度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 第三,国家科技评价体系“SCI 至上”的惯性影响还没有消除,导致优质稿源外流。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仍将SCI 论文纳入科技评价体系,作为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的重要指标,致使我国众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外流,导致科技期刊优秀稿源匮乏。 第四,国际大型出版商创办大量中文OA期刊,争夺读者群和作者群市场,一旦这些中文OA期刊发展起来,将严重冲击传统中文期刊的发展,将导致优质稿源特别是中文稿源的外流。 我认为,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发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难题、大题的科学探索与研究成果;二是拥有一支复合型的慧眼编辑团队和一线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审稿专家库;三是建设一个理念先进的、功能强大的、界面友好的学术命运共同体期刊网络交流平台;四是做好期刊精准推送与优质服务;五是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和 “双盲审制度”。 打造一流科技期刊一流学术平台需要优质且海量的内容,未来5-10年做强做大是关键。首先是做强:通过打造王牌期刊,多点布局,培育品牌,以刊育群、以点带面,例如持续提升传统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向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延伸,打造高起点英文新刊,力争进入国际TOP5,形成领军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带动刊群内其他期刊的发展。其次是做大:要有规模效应,提升出版体量,以群育刊,通过虹吸效应吸引行业内的其他优秀期刊加入,将自营或者代管的期刊规模迅速拉起来,内容的聚集将为数据平台带来非常大的流量。 推动数字资源与期刊资源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在期刊数据基础上整合政策法规、产业信息、商业运营等完整周期数据资源,打造引领世界的政、产、学、研、商全方位知识服务的新型知识库。依托知识库建设一个集会议、图书、期刊为一体的高品质内容大数据集成平台,探索可持续的知识服务商业模式,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内容生产、流程管控、发行传播的智能化水平。一方面探索可持续的知识服务商业模式,打造一个共创、共享、共赢的学术生态圈和商业ECO,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学术期刊内容走出去,热情参加国际竞争,构建中国学术期刊话语体系,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支撑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升级、国际化发展。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的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左)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右),因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一起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2018年,福建、宁夏农业科学技术专家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着手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维克托·安布罗斯(左)和加里·鲁夫坎(右)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场关于建筑的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国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热带岛屿,绿色建筑的身影随处可见, 北斗产业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我国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史,也是推进全面自主创新和原创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在继续扩展和深化,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的人需求的变化。 经过为期10个月的发掘,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了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玉器等多种质地类别的文物680余件套,考古专家还在其中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告地下书和木板船模型。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相信随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大规模设备更新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天峨龙滩特大桥主孔将世界混凝土拱桥跨径世界纪录一次性提高155米,比国外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大210米,建造风险大。 除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推出的《唐宫夜宴》,河南台的另一部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也在上海获得广泛关注。 接下来,释放出的氢气可能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甲烷(一种可以在火星黏土表面储存数十亿年的碳形态)。科学家提出,这些被封存的火星碳或许有一天能被回收并转化为推进剂,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未来任务提供动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球外核存在一个与赤道平行的环状区域。液态外核内探索到的低速地震波暗示,这些轻化学元素浓度较高,可减缓地震波的速度。